文章分類


有關阿原記事本

阿原,江易原,記下一些事情跟朋友們分享,也留下自己學習與成長的紀錄。教學課程請見 "阿原小站" 還有阿原開放式課程阿原直播與教學影片阿原生活影片阿原創新顧問公司阿原科幻小說-NC1543、教師教學社團:開源軟體與教學應用
版權:除特別聲明外,本網站之照片及文字等,皆為版權沒有 (public domain, Creative Commons Zero),歡迎使用
*本站累積不少教學與食品安全資料,請善用左上角的網頁搜尋功能,或是網頁右方文章分類整理。

2017/02/27

20170225 連續 300 下仰臥起坐,沒有抽筋


因為想拼紀錄,所以慢慢做,最後 300 下,共 35 分 3 秒 (可以看影片,這樣的速度真的很慢),其實還可以繼續做,只是想到此休息,先跟家人去吃飯。

阿原發現做仰臥起坐跟伏地挺身比起來,相對輕鬆,不會面目猙獰,也不會有雙手發抖,感覺到自己的體能極限。

第 35下及 42 下腹部有些微抽筋之現象,上次也是,不管它,繼續做。到了 162 下時,發現肚子痛,有一點想要上洗手間,但也沒那麼急迫,所以繼續做下去。

上次作了 216 下,請參考
2017-02-04 做了 216 下仰臥起坐沒有抽筋
但是臀部某個位置卻破皮,痛了好幾天,所以這次帶巧拼,以及自己的外套,只是上次同個部位只有微痛,沒有磨破皮,

這幾次刻意慢慢做伏地挺身及仰臥起坐,就是為體能測驗準備,請參考
國軍體測標準與年齡對照表 (不同年齡與性別之體能成績)
在兩分鐘之內可以做多少下。阿原希望有所進步,上次伏地挺身滿百,仰臥起坐 89 分,這次希望可以也可以滿百。所以刻意這樣的練習。


因為不設定時間,所以從開始到最後保持這樣的速度慢慢做


發現這跟伏地挺身不同,不會有兩手臂達到極限的情況,所以只做 300 下就休息了。最後 10 下刻意作比較快,就是要證明自己還有體力,先作到 300 下就休息。


創新教學就像洗車打臘,對引擎需要大修的車子沒有幫助

本文阿原所寫的內容版權沒有,照片為原作者之自由授權,已經說明出處、作者、自由授權之方式。

Photo: Engine by Nick Vidal-Hall, from flickr.com
I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D-2.0


Photo: Washing Cars by SYA Extreme, from flickr.com
CC BY-2.0
(奇怪,在 flick.com 輸入 car washing 設定可以商業用途,居然出現不少泳裝辣妹洗車的照片。照片作者就是那幾個,怎樣的演算法會把辣妹的照片排在前面?)


阿原的個人經驗
阿原的感慨主要來自自己的教學經驗,次要是聽到朋友的例子,以及自己到高中宣傳的經驗。
曾經我用過不少創新的招數 (就不一一細說),一開始學生還會有興趣,兩節課過去,就無感了。例如有些同仁還禁止學生上課滑手機,或是裝作沒看到,但是阿原都會主動想辦法讓大家拿出手機來查資料,或是讀法規
例如
2013-09-09 開學,這學期阿原的課,就是要鼓勵學生上課刷手機!

有食品法規 (通識或專業課程),阿原轉成 QR code, 請大家用手機掃,連到該網頁去看
剛開始半數的人會拿出手機對大螢幕掃描,幾次課之後,就沒有人願意掃描,那場景真是尷尬。


學校的作法
學校就是配合教育部的作法。阿原在要求創新,但是心態保守的環境中,還是很小心的處理,就怕 "創新未成身先死,常使狗熊淚滿襟" 或是 "有創新無賞,打破要賠"。不過目前為止,學校也沒找過阿原的麻煩,這點倒是很肯定及感謝學校的態度。

教育部的作法
就阿原的觀察,國外有什麼新的點子,教育部就找預算找人去執行。

先來個故事。達摩祖師在傳衣缽時 (西元六世紀),請幾位弟子發表感言,幾位講完之後,達摩祖師說,他們只得到皮或骨,只有慧可站起來,不說話,才是得到精髓。(只有笨蛋讀到故事才會認為慧可大師不講話就是得到精髓。那應該是長時間的互動與觀察)

教育部這樣的模式,然後部份的大學執行,不是壞事。以之前很盛行的開放式課程來說,只是是否得到開放式課程的精髓,或是只得到骨或皮,再或者只得到毛,阿原不是專家,就請讀者們自行判定。

阿原提醒,套句某個在南投知名的教育聚會,有位前輩說的,很多事情,是由老師自發性而起,有興趣的人參與社群,這是由下而上的改革,參與的人都很熱情、願意服務。當教育高層介入,有經費、要成果等,就會走樣,老師們的熱情與意願都會降低。

個人觀察,教育部推行的教學創新,多數只在 "技巧" 的層次,而不是 "觀念" 上層次 (這點跟學校很像)。
這些創新的教學技巧,若是在 30 年前,一定會獲得滿堂彩,原因不是因為教學的創新, 而是學生可以看到畢業後有好的就業機會,有新的教學方法,可以讓我在拿學歷的過程充更有趣。

現在,平心而論,不是創新教學本身不好,是學生看到的是連吃飯都有問題的 22 k 薪水,怎麼會對拿學歷有所期待?怎麼會對創新教學有興趣?

換個角度看,過去幾十年,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若是當時的大學畢業生,其薪水跟物價,就相當於現在的 22 k,各位認為他們還會認真讀大學嗎?  用膝蓋想就知道不可能。所以不是教學方法有問題,不是大學學制有問題,是大環境的改變,這一點阿原為教育部抱不平,推教學創新不是時候。


阿原推測之原因

前人 (二次大戰後的台灣) 願意付出時間為拿學歷而讀書 (與想要得到知識與智慧的讀書不同) 及升學,並不是他們單純相信長輩的建議 (讀書才有出息、書中自有黃金屋),而是看到有比一般人高的學歷,就會有好的工作機會

阿原小時候,這樣的價值依然盛行,等阿原完成義務教育,進入高中,再進入大學、碩士班、博士班,內心深處依然是這樣的價值,只是後來驚醒,不是這麼一回事,請參考

阿原算是很幸運,多次碰壁之後,最後還可以找到教職,比阿原晚畢業的博士,更沒機會 (原因另外談,那不是本篇的重點)

相對來說,現在的大學生出生沒多久,網路就盛行,他們是網路世代,對於使用網路得到資訊,是天生的本能之一,除了肝心脾肺腎之外,手機跟電腦也是重要的人體器官之一。

也就是,阿原認為,這些年輕朋友,看不到年齡相近的學長姐,因為有適當的學歷,而選擇相信學校老師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有好學歷才有好工作。

這裡阿原要貶低一下學校老師,多數老師 (不是全部老師) 過去幾年到現在 2017 年,之所以會告訴學生,讀名校、有高學歷才有工作,並舉出人力銀行要求中階以上的工作,至少要大學學歷。表面上,他們沒有說謊,也沒有說錯,不少人力銀行若不要求大學學歷的工作,多數是很基層的工作。

推究原因,阿原認為
1.  大原因:老師受到制度與風氣的影響。高中以下,家長的主流價值,就是希望學生進知名的大學,而學校主管也因此,把升學當作是學校的目標。若學校把學生的考試成績與升學結果,跟績效,如獎勵或懲罰掛勾,就會提昇老師教育教學的扭曲度。

請參考教育部十二年國教之網頁 (也可以參考 教育基本法)


立基於九年國民教育,並以五大理念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一、理念                          
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是在九年國民教育的基礎上,採取五大理念。
(一)有教無類: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是以全體15歲以上的國民為對象,不分種族、性別、階級、社經條件、地區等,教育機會一律均等。
(二)因材施教:面對不同智能、性向及興趣的學生,設置不同性質與類型的學校,透過不同的課程與分組教學方式施教。
(三)適性揚才:透過適性輔導,引導學生瞭解自我的性向與興趣,以及社會職場和就業結構的基本型態。
(四)多元進路: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性向及興趣,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進路,以便繼續升學或順利就業。
(五)優質銜接:高級中等教育一方面要與國民中學教育銜接,使其正常教學及五育均衡發展;另一方面也藉由高中職學校的均優質化,均衡城鄉教育資源,使全國都有優質的教育環境,使學生有能力繼續升學或進入職場就業,並能終身學習。

二、目標
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目標,係以國家、社會及學生個人多元角度之觀照,訂定總體目標與啟動準備階段具體目標,分述如下:
(一)總體目標
1.提升國民基本知能,培養現代公民素養。
2.強化國民基本能力,以厚植國家經濟競爭力。
3.促進教育機會均等,以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
4.充實高級中等學校資源,均衡區域與城鄉教育發展。
5.落實中學生性向探索與生涯輔導,引導多元適性升學或就業。
6.有效舒緩過度升學壓力,引導國中正常教學與五育均衡發展。
7.強化國中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機制,以確保國中學生基本素質。
(二)啟動準備階段具體目標(100年8月至103年7月)
1.就學率達99%以上。
2.免試入學率達75%以上。
3.就近入學率達95%以上。
4.全國優質高中職比率達80%以上。
5.落實國中適性輔導及學習成就評量機制。
6.普及宣導建立共識
(三)全面實施階段具體目標(103年8月至109年7月)
1.免試入學率達85%以上。
2.就近入學率達98%以上。
3.全國優質高中職比率達95%以上。

-----> 阿原請教大家,其理念或是目標,那一條有提到 "進好大學才有好工作" 這一項?
不能罵家長無知、不能罵社會風氣愚蠢 (阿原曾是這樣的價值觀,沒資格批評他人),只能說,多數人使用十八世紀的價值觀,是無法理解二十一世紀台灣十二年國教的價值。


2.  次要原因:部份老師的保守心態與見識不足 (阿原也是,才想要逐漸提昇自己的見識)。這裡要強調,不少老師其實很有見識,有行動力,也不喜歡現在這樣的制度及扭曲的價值觀,但是還是擋不過校長與家長的要求。


回到高等教育,在全國法規資料庫中,找出 大學法 ,其中第一條說明

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
。大學應受學術自由之保障,並在法律規定範圍內,享有自治權。

老實說,看到第一條,阿原就流眼淚。沒關係,先擦乾眼淚,把文章寫完,回到今天的主題。某個程度上,高學歷失業,是全球性的問題 (不包括還在發展中的國家),不是台灣特有的,但不確定是國民素養有待改進?還是媒體跟網路資訊都只提膚淺的議題 (例如最近有位光頭男藝人可能中樂透的議題,可以看出少數民眾很容易被媒體主導的議題牽著走),這樣需要動腦去想的議題不易被多數國民所討論。

2016 及 2017 年,是少子化衝擊到大學的第一階段,其實國小、國中、高中都比大學提早受到衝擊。另一方面,知名大學的博士班招不到學生,這在數年前已經發生了。這方面,可以怪全球環境的改變,是非戰之罪,但是大學與研究所本身也有責任。請參考阿原另一篇文章
淺盤原觀點:台灣產業轉型失利,為何沒有人追究教育部及大學之責任?

相對起來,若大學與研究所是文論在協助就業或是有社會名望,都能有所表現,那學生自然會去選。只是可惜,不少 (不是全部) 大學老師把大學教職當作 job 而不是 career 來看待,想到的是工作、賺錢、退休金,自然表現出來的,就是執行 job 上的義務。相對來說,若是興趣、社會責任、熱情,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會不同。


總結

文章演繹的太廣,還是要收斂。如標題:

創新教學就像洗車打臘,對引擎需要大修的車子沒有幫助

至於引擎要怎麼修?阿原不知道,阿原只知道大環境只會指責大學生,這是非常不公平,這阿原要幫大學生講話。

而且這牽涉到全球趨勢、社會與經濟的典範轉移,不是台灣的問題,更不是阿原這種小人物的笨腦袋可以理解的。慢慢的,等阿原成長了,或是讀到新的觀點,會再來分享。

-------------------------------------
寫這類的文章,好處是記錄阿原的心情與成長,缺點是,把阿原低落的程度暴露在網路上。但是,就像部落格的目標之一,是記錄自己的成長,本站的目的不是提供優質正確高層次的文章,這點請讀者見諒。

2017/02/25

淺盤原觀點:
1. 台灣產業轉型失利,為何沒有人追究教育部及大學之責任?
2. 當人們學歷需求降低時,不但學歷貶值,而且越來越多人不甩教育部


2016-12-29  開始編輯本文,2017-02-25 完成

這是淺盤原觀點的第一篇,把一些個人觀點、想法寫出來。都已經說明是淺盤,算是免責,內容可能不深入,推論可能不嚴謹,請讀者們見諒。

引爆點 1:學校轉寄教育部 教育部遠距教學交流暨認證網 給所有老師,當然我知道這是學校例行性的任務,但是阿原看了一下,完全沒興趣申請 (除非有利益或是有不得不的壓力)。而且認為教育部的影響力越來越小,請看阿原的說明。

認識阿原的朋友都知道,阿原花了很多時間在建立數位教材 例如本站阿原記事本, youtube 阿原教學影片   阿原開放式課程 等,而且多數都是放棄著作權保護的公共財。
再說一次,除非有足夠的金錢利益或是壓力,否則阿原沒有意願去申請教育部遠距教學認証。


引爆點 2
今天 (2016-12-29) 教育部公佈大學註冊率
教育部公告105學年度大專校院系所新生註冊率

這是幾個新聞媒體的標題
*大專註冊率首度公開:151科系所掛蛋、研究所掛蛋最多的是台大
*危險!教部公布105年大學註冊率這17校低於6成
*落漆的公立與即將出局的私立大學


從過去民眾對學歷的需求面來看

從經濟學的供給需求理論來看,台灣民眾對非義務教育的高等教育學歷 (學士、碩士、博士) 有需求,而且以教育部許可的國內外學歷為主 (所以偶爾會聽到有人到某些國家不常見的學校拿到研究所學位,但是一般人不會認同,因為那不是教育部許可或認可的學位)。

現階段 (未來會怎樣不知道) 台灣的學歷,是由教育部依照大學法等相關法規的學校或機構,經過適當的程序與時間 (例如修足夠的學分、寫學位論文、達到最少進修時間),就會同意學校頒給學位。

這樣的模式,從二次大戰結束,以及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逐漸建立。 當時的時空背景,的確讓有高學歷的人,可以有對應的收入,以及職場上的適當的位置。因此老一輩的在這樣的觀念下,一直鼓勵年輕人多讀書,更正確的說,不是多讀書,而是多拿高等教育的學位。這樣的情況,在台灣的 1990 年代以及 2000 年代,在半導體代工達到高峰後,突然往下掉。

現階段博碩士的需求已經降低

先說明,博士太多,不是台灣特有的,連先進國家也有。有一次到彰化演講,結束後與教育界的前輩楊水平老師聊天,也提到相同的話題,他認為造成全球高學歷人才不易找到工作的原因之一是:自動化。  事後想想,阿原非常認同這樣的觀點,原來自動化不但影響勞工,也影響高學歷民眾的就業。


在台灣,部份培養博碩士的方法,已經嚴重偏頗

這從政策面與執行面來討論。就阿原所知,台灣要轉型,需要專業的人才,因此 20 年投入很多預算。(政策面很複雜,阿原懂的有限)。

接下來到執行面,阿原用問答的方式來說明。

Q:  現階段,在台灣,誰可以合法頒發博士、碩士學歷證書?
A:  教育部所認可的學校的系所。

Q: 學生如何取得博碩士學歷?
A: 依照入學方式 (審查、考試等),入學;依照各校各系之規定,完成修課與研究之要求。

Q: 校規系所規定,是誰制定的? 誰可以修改?
A: 校規與系規所規之制定,不能違法大學法等法規,由教師全體或是教師代表們制定與修改。

Q: 大學教師該做什麼?是否有生存/評鑑/績效壓力?
A: 大學教師主要是教學、研究、服務。 多數學校設有限時升等條款,常見的例如六年或八年要升等 (助理教授要升副教授,副教授要升教授)。若沒有達到,就開除。先不討論這樣的作法是違法的,現實中,無論是前段班的學校還是後段班的學校,都有設定現實升等條款。

理想上,大學老師幫忙學校達成學校的長遠目標,或稱戰略目標 (例如培養國家人才,培養世界人才),而學校協助老師執行教學、研究、服務,或稱戰術目標。

當然,在台灣很多理念與政策,到了執行現場,經常會嚴重扭曲,這先不討論。

Q: 為何學校要設定限時升等?
對某些學校,學校經營的目標不是培養國家人才、不是培養世界人才、不是解決社會問題、不是解決世界問題,而目標是擠進世界前 X 大學的排名,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阿原不懂細節,推測背後可能牽涉到經費的分配。加上學術界管理階層  濫用/爛用  KPI 之觀念, 加上有大頭人物可以決定政策與預算 (我沒有說把持,我說可以決定),因此設計制度時朝著對自己人有利的方向,不會使用納稅人的前執行國家預算的想法,而是如何讓自己人的利益最大化為思考點。

Q: 讓有升等發論文壓力的人,來制定校規所規,會如何?
政策面:希望培養人才,協助台灣產業轉型,所以編列預算。
執行面:學校要有業績,發論文、看點數是最容易看出績效,而老師有升等壓力。因此大家去看不少學校研究所的所規,都白紙黑字寫出碩士生要畢業,要發表多少篇 SCI 論文或是累積多少點數。當然博士班要畢業,依求就更高。

至於發表 SCI 論文與協助台灣產業轉型,這兩者的相關性有多高,請讀者自行上網搜尋。

先總結一下:
不能說大學校方與大學教師目光如豆 (在 95% 信賴區間內,這樣說沒有錯),只能怪政策制定者 (部長以上的官員及參謀),沒有嚴格追蹤,把錢撥下來,讓大學老師意外獲得經費,幫自己做研究、拿計劃、升等,後續才又機會升官發財。卻沒有注意經費的使用,是要解決社會問題,協助台灣發展。

由奢入儉難。當前段班的大學及教師習慣有大量的經費 (相對於阿原服務的私立學校,那樣的經費叫作大量) 可以讓自己做研究,可以讓自己事業順利。要繼續拿到經費,就要不斷的發論文,多數人選擇容易發論文的方式,不是對台灣、對世界有利的方式。也許他們應該想想,大家同在台灣這條船上,如何永續經營,而不是將拿到手的權力,用來做只對自己有利的事。


為何沒什麼人去譴責大學校方/教師,尤其是教育部,沒有負起社會責任及企業轉型失利之責任?

阿原有這樣的想法已經好幾年了,目前的想法是,國人對高學歷不合理的崇敬,因此沒有人敢動這些博士。阿原想法不同,拿多少國家預算,就要擔多少責任。受到多少國家的栽培 (除非從小學到博士,都是自費就讀,這是不可能的),就要有對應的回饋。

再次說明,本篇淺盤原不是要提出解決高等教育問題跟國家發展方向,我領的薪水不是要解決高教問題,如果大家把選票投給阿原,把稅交給阿原,那阿原就有責任義務幫大家解決。

本篇的重點,整體環境的改變,人們對學歷的需求已經降低,會讓教育部的影響力下降。
(建議大家去讀   物聯網革命,所提到教育之改變)

---------------------------------

阿原不自殺聲明
(阿原參考自 https://disp.cc/b/163-7dfx   作者 qaz250301 (羽哥) 標題 [範例] 不自殺聲明)

本人在此特地聲明:
本人樂觀開朗,身體健康,
無任何使我困擾之慢性病或心理疾病,
故絕不可能做出任何看似自殺之行為。
本人從無睡眠困擾,故不需服用安眠藥。
本人不酗酒亦不吸毒,也絕不會接近下列地點──

1. 開放性水域
2. 無救生員之游泳池
3. 有高壓、危險氣體,或密閉式未經抽氣處理之地下室、蓄水池、水桶等
4. 無安全護欄之任何高處
5. 任何施工地點(拆政府除外),包括製作消波塊之工地
6. 任何以上未提及但為一般人正常不會前往之地點

本人恪遵下列事項──

1. 車輛上路前會檢查煞車部件、油門線等,並會在加油前關閉車輛電源與行動電話。
2. 絕不擅搶黃燈、闖紅燈。
3. 乘坐任何軌道類交通工具一定退到警戒線後一步以上,直到車輛停妥。
4. 騎乘機車必戴安全帽;乘車必繫安全帶。
5. 絕不接近任何會放射對人體有立即危害的輻射之場所(如核電廠)或設備。
6. 颱風天不登山、不觀浪。


本人將盡可能注意電器、瓦斯、火源之使用。
本人居住之房屋均使用符合法規之電路電線,絕無電線走火之可能;
也絕未在家中放置過量可燃性氣體或液體。浴室中除該有之照明外,不放置任何電器用品,並在睡覺前關閉除電燈、冰箱、電扇外之所有電器開關。
本人絕不會與隨機的不明人士起衝突,並盡可能保護自我人身安全。
所以若網友在看完此聲明之後,
近期或將來發現阿原已經消失,請幫我討回公道,謝謝。

食品法規導讀:2017 年生效的食品新規範



阿原說明:
黑色字體是引用自衛福部新聞之原文,及使用底色、粗體、協體、底線等強調重點。
彩色字 (紅色字、藍色字,但不包含超連結之設定藍色字) 是阿原的說明


出處:
106年不可不知的食品規範新制! 【發布日期:2016-12-28】 :食品組


為強化食品衛生安全管理,並保障消費權益,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10611日起有追溯追蹤及食品標示等8項新制上路:
Ø 食品業者強制電子申報追溯追蹤資料與開立電子發票
Ø 包裝食品與玩具併同販售應標示醒語規定
Ø 食品添加物應明顯標示產品登錄碼
Ø 巧克力之品名及標示規定
Ø 市售「大麥」食品之標示規定
Ø 市售「太白粉」產品之標示規定
Ø 特定魚種為品名之標示規定
Ø 特殊營養食品之特定疾病配方食品應加標示事項
介紹新制規定如下:
一、 食品業者強制電子申報追溯追蹤資料與開立電子發票
(一) 規定
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下稱食安法)9條規定,於104731日公告「應建立食品追溯追蹤系統之食品業者」 納入19類食品業者分階段應建立食品追溯追蹤管理系統,其中106年起實施強制電子申報與開立電子發票估計近約4000家業者(附件1)[請自行下載 附件1-應建立食品追溯追蹤系統之食品業者 或是阿原的截圖] [相關訊息或公告 重建生產管理-預告新增三類食品業別應建立食品追溯追蹤系統 【發布日期:2016-10-04】 : ]
符合上開公告類別與規模食品業者每月10日前應以電子方式申報追溯追蹤資料至非追不可,分類說明如下:
1. 製造業:食用油脂、肉類加工食品、乳品加工食品、水產品食品、餐盒食品、食品添加物。
2. 輸入業:水產品食品、食品添加物。
3. 販售業:嬰兒及較大嬰兒配方食品、市售包裝乳粉及調製乳粉。
另,符合上開公告且依財稅機關認定應開立統一發票者於規定實施日期起應開立電子發票。
(二) 罰則
1. 公告指定規模及類別之食品業者申報資料不實或開立不實電子發票致影響食品追溯或追蹤之查核,依食安法第47條可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
2. 未以電子方式申報或未開立電子發票者致無法為食品追溯追蹤,依同法第48條經命限期改正,屆期不改正者,可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


仔細看,多數都有一定的資本以上,不是一般中小企業的規模。


二、 包裝食品與玩具併同販售應標示醒語規定
(一) 規定
依據食安法第22條,10524日公告「包裝食品與玩具併同販售應標示醒語規定」,規定包裝食品與玩具併同販售之產品,應於其外包裝標示「本產品內含玩具,小心勿吞食或吸入,建議由成人陪同監督使用」或等同意義字樣醒語,以提醒消費者食用或使用該產品應注意的安全性,並自10611(以產品產製日期為準)施行。
(二) 罰則
如未依規定加註醒語標示,將依同法第47條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違規產品依同法第52條命限期回收改正,改正前不得繼續販賣。
三、 食品添加物應明顯標示產品登錄碼
(一) 規定
依據食安法第24條,10538日公告「食品添加物應明顯標示產品登錄碼」規定,規定食品添加物業者依食品業者登錄辦法應辦理食品添加物產品登錄,業者應至食藥署「非登不可」平台登錄產品「商品名稱」、「用途分類」、「型態」、「成分」、「產品規格書或含產品規格之檢驗報告」、「產品標籤」等資訊,完成登錄後系統即核發「產品登錄碼」,不論單方或複方食品添加物皆應於產品之容器或外包裝明顯標示「產品登錄碼」字樣及其登錄碼,以利食品業者辨識。自10611日起施行(以產品產製日期為準)
(二) 罰則
如未依規定完整標示或有標示不實之情形,將依食安法規定令業者限期回收改正,並處以新臺幣3萬元至300萬元或4萬元至400萬元罰鍰。
四、 巧克力之品名及標示規定
(一) 規定
依據食安法第22條及25條,105624月公告「巧克力之品名及標示規定」,規定以黑巧克力、白巧克力及牛奶巧克力為品名者應有的成分及內容物含量,並自10611日起施行。
巧克力指以可可製品為原料,並可添加糖、乳製品或食品添加物等製成,為固體型態不含內餡之黑巧克力、白巧克力及牛奶巧克力,以巧克力為品名者應有的成分及內容物含量(詳如附件2);添加植物油取代可可脂未超過5%者,不論添加量皆應於品名附近標示「可可脂中添加植物油」或等同字義;添加植物油取代可可脂之巧克力,其添加量超過該產品總重量5%者,則應於品名前加標示「代可可脂」字樣。
本規定除規範包裝巧克力外,具營業登記的散裝巧克力販賣業者亦應於販售之場所依本規定標示。包裝巧克力標示之字體長度及寬度不得小於0.2公分;散裝巧克力得以卡片、標記(標籤)或標示牌(板)等型式標示,以標記(標籤)標示者,其字體長度及寬度各不得小於0.2公分,以其他標示型式者,各不得小於2公分。
(二) 罰則
業者如未依規定完整標示或有標示不實之情形,將依食安法規定處以新臺幣3萬元至300萬元或4萬元至400萬元罰鍰,產品應限期回收改正。
五、 市售「大麥」食品之標示規定
(一) 規定
依據食安法第28條,105516日函釋大麥標示規定,為正確及透明「大麥」之產品資訊並兼顧消費者熟悉及產業沿用多年之商品名稱,其外包裝不得僅標示「洋薏仁」、「小薏仁」或「珍珠薏仁」等商品名稱,應併列實際所含原料標示,例如:「大麥(洋薏仁)」、「大麥(小薏仁)」或「大麥(珍珠薏仁)」,且內容物應如實標示為「大麥」;另倘以大麥為原料之一者,內容物應如實標示為大麥。自10611日施行。
這也是令阿原很感冒的事情,不確定是否利用消費者對大麥的外觀不熟悉,因此,刻意把相對低價格的大麥稱作 "小薏仁"。而且阿原發現,有些販賣四神湯的美食業者,就用大麥取代薏仁,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此外有件事情,也令阿原反感,就是 "雪蓮子",阿原習慣稱這為 "鷹嘴豆"

Chickpea - Wikipedia  鷹嘴豆- 維基百科

阿原也在課堂上稱讚食品行銷之藝術。鷹嘴豆,聽起來一斤十元。雪蓮子,光聽名字,就可以賣到一斤兩百。

(二) 罰則
10611日起製造之產品應依函釋內容標示,否則將依同法第45條規定,可處新台幣4萬元至400萬元罰鍰,產品須依第52條限期回收改正。
六、 市售「太白粉」產品之標示規定
(一) 規定
依據食安法第28條,於105516日函釋太白粉標示,規定「太白粉」產品應於內容物如實標示其所使用之原料名稱(如「樹薯粉」或「馬鈴薯粉」等);另倘以太白粉作為原料之一者,內容物亦應如實標示為「樹薯粉」或「馬鈴薯粉」等並自10611日施行。
(二) 罰則
10611日起製造之產品應依本函釋內容標示,否則將依同法第45條規定,可處新台幣4萬元至400萬元罰鍰,產品須依第52條限期回收改正。
七、 特定魚種為品名之標示規定
(一) 規定
依據食安法第28條,105714日函釋特定魚種為品名之標示規定,規定屬於「鱈形目」的魚種方得標示為「鱈魚」,非屬「鱈形目」魚種(例如「圓鱈」(俗稱智利海鱸)或「扁鱈」(俗稱大比目魚))卻標示「鱈魚」,即屬標示不實。如內容物不含品名宣稱之特定魚種,而係以香料或調味料調製提供所宣稱之特定魚種風味者,其品名或品名附近明顯處應標示「風味/口味」字樣。並自10611日施行。

這是多次上新聞,商人惡意將外觀類似鱈魚的油魚,標示為油魚或其他讓消費者混淆的名稱,因為不少消費者因此有拉肚子時排放油之不愉快的經驗,事情因此鬧大,政府就立法加以規範。
(二) 罰則
「圓鱈、扁鱈」未依前述規定標示清楚,使消費者誤解為「鱈魚」,將依同法第45條規定,可處新台幣4萬元至400萬元罰鍰,產品須依第52條限期回收改正。
八、 特殊營養食品之特定疾病配方食品應加標示事項
(一) 規定
1051219日公告修正「特殊營養食品之病人用食品應加標示事項」,名稱並修正為「特殊營養食品之特定疾病配方食品應加標示事項」。修正重點如下:
1. 強化警語標示「本品屬特定疾病配方食品,不適合一般人食用,須經醫師或營養師指導使用」之類似詞句,應以粗體字標明,且字體應明顯與底色加以區別。
2. 因低鈉食鹽及低鈉醬油不以特定疾病配方食品管理,所以刪除其應標示事項。
3. 酌修調整蛋白質食品加標示事項,產品如可提供病人生理所需之基礎熱量及營養素,得免標示「為達營養均衡,本品請勿單獨使用」之類似詞句。
4. 明確定義必需脂肪酸係指亞麻油酸及α-次亞麻油酸,並修正應標示警語「本品不含必需脂肪酸」、「本品不含必需脂肪酸亞麻油酸」及「本品不含必需脂肪酸α-次亞麻油酸」之型態,以供食品業者遵循。
(二) 罰則
10611日起製造之特定疾病配方食品皆應依本規定標示,如未依規定完整標示或有標示不實之情形,將依食安法規定令業者限期回收改正,並處以新臺幣3萬元至300萬元或4萬元至400萬元罰鍰。

2017/02/21

20170221 新紀錄:伏地挺身 156 下


今天又創了退伍後的新高

請參考上次的紀錄:
2017-02-06   一次完成 122 下伏地挺身 (push-ups) 以及
2017-02-04 做了 216 下仰臥起坐沒有抽筋

這次比較游刃有餘。

到 20 下,逐漸感到手酸。
到 40 下,從每五下抬臀休息一次改成每兩下就抬臀休息。
到 80 下,手開始發抖,但是清神抖擻, 覺得可以打破上次的紀錄。
到 122, 123 下,就破了上次的紀錄。
到了 150 下,請老婆幫忙攝影。到了 156 下,決定停止,以免在鏡頭前貼地難看!這次兩手依然很酸,但是沒有上次那種快要昇華的感覺。

事後老婆說,看到我的手在發抖,一定很酸,為什麼後續可以做這麼多下? 我也不曉得,應該是意志力跟小宇宙爆發 (聽的懂的,也是中年人了! 請參考 聖鬥士星矢)

應該可以找時間來依國軍的體能標準,來測定兩分鐘內可以做幾下。
請參考去年的文章:20160428 阿原體能測驗:伏地挺身滿百,仰臥起坐 89 分


Figure 1  面目猙獰不是裝出來的 (阿原很喜歡這張照片!)

Figure 2  屁股抬高是一種休息





20170221 My new records: 156 push-ups (新紀錄:156 下伏地挺身)



2017/02/17

很棒的影片:公視主題之夜,以乳房之名。探討乳房篩檢的必要性,及陳秀熙老師座談

以乳房之名 (公視之網頁)

公視節目表 (若要看線上重播,請到節目表中找到該節目,公視開放七天重播)

節目中播放外國的影片,有中文字幕 (很長的部份是法文,所以我猜是法國製作的影片)。影片結束後由主持人跟陳老師座談。

整個節目,最讓阿原震憾的是,影片中的加拿大女士派翠西亞,退休護士,在 66 歲那年被診斷出乳癌前期病變,當她知道只有 30% 的機會會變成乳癌,她就不理它,讓不少醫生不以為然 (不過她也說若是卻診為乳癌,她會接受治療)。幾年後她再次接受檢查及切片,結果連原來的前期病變都消失了。 相對起來,同樣的情形,在影片中以法國婦女莫尼卡卻接受手術....
而且也令阿原印象深刻的事,有些篩檢結果未必是確診為癌症,但是已經讓多數患者心理受到影響 (這件事也讓阿原自我檢討,因為阿原一直鼓勵家人去健康檢查)


感想很多,強烈鼓勵大家自己去看一次。

但是這是針對女性的乳房篩檢,其觀念未必可以用在其他的疾病篩檢。

PS: 陳老師曾到開南演講,真的是犀利的學者,為國為民,不是那種為發論文爭權奪利的,教授。

2017/02/16

減少交通事故,台灣何不導入或研發自動駕駛?


Photo: 2003 crash, by Phyllis Buchanan from flicrk.com
this photos is licensed under CC BY-SA-2.0
若使用國內的照片,怕讓人傷心,所以使用國外的照片。



最近發生遺憾的事情,讓許多國人的心都糾成一團。
請參考:蘋果日報 20170214 賞櫻團國道翻車 32死

很奇怪,到現在還沒看到新聞或是網路訊息提到自動駕駛來敢善這樣的情況。似乎自動駕駛的新聞完全與解決台灣交通事故無關。當然,就像很多自動化取代人力,是在高科技產業,不是在農林漁牧,因為那樣的獲利不夠,無法吸引商人投入研發。

相對來說,我們希望減少交通事故,這跟商業獲利無關,這是人的生命安全,難道不能使用納稅人的錢去研發自動駕駛嗎?


前言

台灣每年的交通事故,帶走很多人的生命 (近年來 A1 類,就是事故發生 24 小時內死亡的事件已經降到 2000 人以下)

阿原不是研究這領域,就以自己僅有的見識討論。有些事故是
根據  104年A1類道路交通事故肇事者與原因分析


104A1類道路交通事故肇事者與原因分析

  • 104年道路交通事故(A1類),依每10萬人口肇事者年齡觀察,以70歲以上65-69歲及18-29歲肇事率較高。再依前三大肇事原因觀察肇事年齡,未依規定讓車違反號誌、標誌管制皆以70歲以上最高,酒醉(後)駕駛失控則以18-29歲最高。
  • 依肇事車種觀察,以「重型機車」、「自用小客車」及「小貨車」肇事件數較高。細分前三大肇事原因駕駛車種,未依規定讓車違反號誌、標誌管制酒醉(後)駕駛失控」肇事件數皆以「重型機車」最多。
也就是多數死亡車禍,是駕駛的問題,不見得跟現場的硬體規劃或是天候、車輛保養等問題有直接關係。也就是,若能使用自動駕駛,一定可以降低因駕駛造成的事故。
補充說明:有次有位處理交通事故的警察到校演講完,阿原請教一些問題,長官就提到,其實台灣設定 24 小時內死亡的 A1 其實不合理,只是美化數字,應該學國外以事故發生 30 天內死亡為計算基礎。
而且不要只注意到死亡事故,有更多的事故沒有死亡,但是可能有永久性的傷害、一般傷害、才物損失等。因此導入自動駕駛使可行的。

可能面臨的問題:不是科技,是人性
根據過去的經驗,若要導入自動駕駛,關鍵不是在技術面,而是法規上的考量。
1.  台灣現在不是獨裁國家,法規需要被人民及民代檢驗。相對起來,民代可能會因為選民利益,而阻礙法規。所以考驗執政者的智慧,或是民眾的意識與忿怒是否足夠正面影響立法。
2.  當自動駕駛可以上路時,受到衝擊的駕駛會擔心失業問題。可惜,在資本主義魔鬼般的宣傳,以及多數民眾無法獨立思考的情況下,多數人不會認為自動化取代人力,可以提升安全、節省人力的時間。這樣的環境下,其實沒什麼好討論。

2017/02/14

Feb 14 是值得慶祝的日子,當然不是西洋情人節,是阿原全面改用 Linux



2015-10 阿原換用 OpenOffice 1.9 版,捨棄 MS Office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在一次 MS Office 大當機,資料遺失,火大後改用)

2016-02-14 全面改用 Linux (從台南電腦高手臥龍小三的 B2D, https://b2d-linux.com/)
(也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從備用電腦開始使用,到有自信,接上實驗室的印表機)

所以到今天,滿 11 年。

我知道 90% 的讀者不了解,沒關係,這需要緣份!




2017/02/11

媒體跟網路沒告訴你:自動化取代人力,接下來是暴動、戰爭、死亡

自動化會造成很多人失業,這可以預見,而且不是新鮮事,從瓦特發明蒸氣機之後引起的工業革命與勞資方對立,已經很久了!

極端厭惡媒體與網路特定資訊,散布電腦/機器人/自動化取代人力,多數人會失業這樣的 "恐怖行銷"。散布這樣訊息的人是否知道,他們之講一半,後半就是,當多數人失業,買無法夠買資本家利用自動化生產的商品,所以資本家只能把商品賣給機器人。別說不可能,只要把機器人的軟體加上一點改變,就會跟人力一樣,有購物的慾望,容易被行銷洗腦。

但是人類該怎麼辦? 當然是暴動、戰爭、死亡。這裡不多說,已經有人這樣預測。



Photo:  No War by unai Pascual Loyarte from flickr.com
This photo is under CC2.0-BY

本文到此為止都很負面,若想要有不同的觀點,建議去看一本書:物聯網革命
基本上取這樣的書名很離譜,但是內容很好,提到的是共享經濟,與現在資本主義主導的模式完全不同。



阿原三天才檢查一次 LINE,有事請 email 給阿原
----濫用社交媒體的一對多罐頭式的問候,會失去一對一互動的溫暖

原以為 LINE 的好處
*使用網路電話,可以降低電信通話費。
*聯絡朋友
*群組討論與傳送資料

現在卻發現
*網路電話不只 LINE,還有很多可以用
*聯絡朋友沒錯,但是有少數人就是會一對多的傳送罐頭式的問候,以及未經求證的訊息 (可能是謠言)
*群組內罐頭式的問候遠遠大於有意義的討論。
*不認識的人,傳送奇怪的訊息

阿原這麼做
近來發現 LINE 經常有一對多不特定之問候訊息 (如:天冷了記得穿暖一點、佳節愉快或是傳送疑似謠言之訊息),造成阿原的困擾 (浪費個人時間與耗光注意力),因此從 2017-02 起,阿原三天或更久才檢查一次 LINE,若有一對一之訊息要阿原,請使用 email。


一對一的問候,是不受見面、書信、電話、網路等形式的影響,那是跟家人、朋友互動。但是一對多的網路功能及罐頭式的問候圖與文,卻沒有這樣的感覺。不曉得其他人如何,阿原每天收到一段無用的問候,都是一對多,不是一對一,對阿原來說,這是浪費我的生命與寶貴的注意力。

也許一對多的問候,是軟體、網路的強項,對很多人是一次聯絡多個朋友或群組的工具,
但是阿原認為沒有效果,而且負面作用可能大於正面。

2017/02/06

一次完成 122 下伏地挺身 (push-ups)


前言:當兵時期

當兵時期:新訓中心 vs下部隊

在說今天的故事之前,當然要先分享當年的故事。
還記得在金六結新兵訓練中心,有次晚點名之後,全連加強體能,伏地挺身,阿原不到 20 下,手就軟了。有次也是晚點名之後加強體能,班長帶開合跳,阿原跳不到 200 下,就發暈站不直,蹲在地上.......單槓四下,剛好新兵及格。

阿原一直以為自己在大學四年經常打球,當兵的體能應該沒問題。真金不怕火煉,但是假金就怕!到了新訓,體會到自己體能的糟!
離開新訓前,有位教育班長告訴大家,你們絕對會懷念這裡,若你們到了輕鬆的部隊,你們會懷念新訓的操。若你們到很操的部隊,就會更懷念新訓的涼爽.......阿原就是遇到後者。

阿原沒有抽到外島,而是 178 旅,新編的聯兵旅,教育班長也不知道在哪裡 (只知道非外島)。到了下部隊的日子,我們暫時到了北投某單位,之後同梯們分到各部隊,阿原被分到淡水的某裝甲部隊。

台灣的軍隊是個很奇特的地方,除非你是長官,否則無論你是什麼人,都不需要動頭腦,乖乖聽話就好。因為不需要頭腦,所以軍中除了遵守紀律,很注重體能的操練。

感謝上天給我這麼好的環境,在下部隊的前期,經常操體能到無法分辨臉上的是汗水比較多還是淚水比較多......還記得做經常伏地挺身及體能後,吃飯時兩手顫抖捧著碗排隊,打飯的老兵說:新兵手不要抖,這樣我怎麼打菜給你......(這滋味,只有當過兵的才會知道。靠關係當爽兵的例外)

操練一段時間後,阿原體重下降到比較合理的值,體能也好很多,對於體能的負荷,也都可以承受。當然也會輪到當打飯班,也看到新兵用顫抖的手捧著碗打飯,阿原都會鼓勵他們,加油,不過手不要抖......

還記得退伍沒多久,回到台大讀碩士班。大學同學 (我們都是先保留碩士學籍,當完兵才讀碩士) 跟我到排球場旁的爬竿練習場,比賽爬竿,他很驚訝看到我只靠兩隻手 (不用腳) 很快就爬到竿子的頂端。

當兵有很多鳥事,但是也有些值得懷念。

例如有位很照顧我的老兵曾說:來到這裡,你會發現,人沒有尊嚴,也可以活
做體能做到手軟的時候,班長或老鳥都會說:撐下去!撐下去就是你的。(當時很痛恨這句話,現在阿原到了中年練體能,回想這句話特別有感覺)

還有個重點,在當兵時期體能最好的時候,大約是一次可以壓 300 個伏地挺身

今天的主題

阿原是在 2015-07 加入伏地挺身與仰臥起坐的項目,希望讓自己在跑步之外,也可以練習其他部位的肌肉。

今天 (2017/02/06) 先慢跑 20 min, 因為空污指數是橘色 (請見 Figure 5),所以戴著 3M 9913 口罩跑步,也因為呼吸量減少,所以刻意跑慢一些。

跑完了,開始做伏地挺身,目標是挑戰自己一次可以做多少。當然,所以一次是指趴下之後,手就不能離地站起來休息,只能在原地休息 (如 Figure 1)

今天,這樣做了 122 下,共 9 m 59s。老實說。超出我的想像。現在把心路歷程寫下來。

*前面 40 下都 OK
*40 - 50 下:  糟糕,手酸了,不會吧! 大前天分別做 15 下伏地挺身四次,再來一次做 50 下,今天不到 50 就酸了!
*50 - 60 下: 糟糕,快不行了.....,不行,我要撐下去。
*70 - 80 下: 終於到 80 下,手臂很酸...我先撐到 90 下看看。
*90 - 100 下: 終於到 90,我應該要到 100 下才有意義,雖然兩手撐在地上,但都在發抖。
*100 - 110 下: 超過 100 了,我就往 110 前進。
*110 - 120 下: (面目猙獰) 想到當兵時,班長說的,做伏地挺身到兩隻手昇華....
*122 下: 我沒有跪下,胸部也沒有碰到地板..... 先這樣,再來應該會貼到地上,先休息 (碼表停在 9 m 59 s)

這次只有我一個人,沒有人幫忙攝影,所以結束 122 下,站起來,準備相機,按下自拍,再次伏地挺身,就為拍照 (Figure 1, 2 and 3)。

下次挑戰,應該可以突破 122!


Figure 1

Figure 2

Figure 3


Figure 4  做伏地挺身前,看到夕陽,畫面上是五楊高架僑北上


Figure 5  運動時的空污指數


2017/02/05

2017-02-04 做了 216 下仰臥起坐沒有抽筋



受到蔡志浩老師的啟發:

漸近超負荷:懂運動,才懂人生

文章提到

以我為例,還記得去年年初做二十幾下伏地挺身就無力了。用一整年的時間漸近超負荷,到年底已經可以做一百下了...

阿原想要在體能測驗上進步 (依照國軍體能的標準),一定要逼自己到體能的極限,才有可能進步。此外,阿原雖然經常運動,卻沒有想過可以做到多少下體能?

所以最近想試試看,自己的伏地挺身與仰臥起坐可以做到多少下?
(阿原當兵體能最巔峰時,伏地挺身一次約 300 下,單槓 14 下,三千公尺 13 m 30 s,仰臥起坐沒測過)

前一天 (2/03) 的運動,慢跑 20 min, 伏地挺身 15 下 + 仰臥起坐 20 下,彎腰手指觸地 20 下,三種體操各做過一輪,做共做四輪。平常這樣就休息了,但再伏地挺身直到手臂負荷接近極限,這樣是 50  下, (也就是 15x4 + 50 當天共累積 110 下),所以手臂微微酸痛,今天改練習仰臥起坐。

2/04 晚上帶著老婆小孩到校園運動,阿原先慢跑 25 min (達最大心跳率 88%),接下來開始仰臥起坐 (如影片,沒有壓腿)。因為沒有壓腿,也不需要測時間,所以慢慢進行。

做到 40 多下時,發現腹部肌肉有微微抽筋的現象,但是到 60 - 70 下就沒有抽筋感覺。慢慢做。到 216 下 (21 min 30 sec, 達最大心跳率 67%),雖然很累,但是還可以進行,也沒有抽筋 (stomach cramp/abdominal pains)。觀察一下這兩天是否腹部肌肉會痠痛,也為下次體能測驗做準備。

我的作法是,這樣肌肉的重度運動,會休息兩天才進行測驗或是類似重度負荷的運動。下次就是測試一次可以做多少伏地挺身。



阿原 Youtube 生活頻道

2017-02-04 做了 216 下仰臥起坐沒有抽筋 (216 sit-ups without stomach cramps/abdominal cramps) 



回顧過去

阿原是從 2015-07-26 在運動中加入仰臥起坐及伏地挺身的

2015-07-26  慢跑 21 min, 之後伏牆挺身10, 仰臥起坐10,各重複一次
2015-07-27 慢跑後伏牆挺身10x3, 仰臥起坐10x2-腹部就抽筋
2015-07-28 慢跑 21 min 後伏牆挺身10x8, 仰臥起坐10x6-腹部快要但沒抽筋
2015-07-29 慢跑 20 min 後伏牆挺身10x5, 仰臥起坐10x2-腹部抽筋

沒打錯字,這裡是伏 "牆" 挺身,因為太久沒有做伏地挺身,我怕一下子就伏 "地" 挺身會受傷,或做沒幾下就沒力,沒有訓練的效果。

到後來依照國軍對應年齡的標準,阿原兩分鐘做 59 下的仰臥起坐,感覺自己進步很多。請參考  20160428 阿原體能測驗:伏地挺身滿百,仰臥起坐 89 分

到今天,可以連續做 216 下 而沒有抽筋 (慢慢做,共花了 21 min 30 sec。要不是孩子吵著回家,我應該可以做更多)。這一年半來,感受到自己體能變好,同時控制飲食,體重也逐漸下降。

有些本錢跟資產,雖無法列在財務報表、無法用經濟學的理論去衡量價值,但這很重要,不過,也只有認為重要的人,才會覺得重要。


2017/02/01

2016 年阿原之驚醒:原來自己是被大環境玩弄的一個棋子



20180506 補充:
他抽的菸誰請客?──兼談張金鶚老師的《居住正義》章老師的文章
阿原進步了!阿原看到香菸上漲,而不是關心誰請客。是因為之前讀過兩本有關全球經濟危機,從 17 世紀荷蘭鬱金香泡沫事件到 2008 全球金融危機,也讀過簡易版的貨幣學,但,阿原讀過什麼不是重點,重點是,阿原遇到困境,才會去思考一些問題! 若阿原畢業一路順遂,若阿原錢賺多多,事業順利,怎麼會去想該文提到的 "貨幣幻覺"!!

謝謝老天,我的人生前 三分之一還算順利,所以遇到困境,剛開始出現適應不良的情況!人生下半場,阿原帶著謙卑的心,繼續走下去。


前言

先說明,阿原不是一天兩天的際遇才驚醒。而是多年來面臨的壓力,加上遇到的問題,努力很多年沒有結果,想了很多年想不出答案,到臨界點,一個導火線或機緣,才驚醒。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阿原體會到,在人之外的超能力是存在的,有人稱這是阿拉,有人稱為上帝,有人說是佛祖。我不知道是哪個,但是我體會到那超能力是存在的。如果讀者只看阿原的結論,是無法體會到。

有個問題,想了很多年,終於在 2008 年 10 月想到我滿意的答案,11 月,又衍生另一個問題,想了好幾天,就在  2008 年 12 月的某一天,突然驚覺,原來,那超自然的力量,是存在的。

所以請讀者不要來信問我,也不要從這文章的結論來挑戰我。你讀這篇可能不用五分鐘,但是卻是我想很多年沒有答案,瞬間驚醒後才寫下來的。如果讀者沒有壓力,沒有遇到問題,沒有去思考,是無法體會我的結論。  


就像禪宗的很多故事,小和尚在臨界點時,老和尚一棒或一喝,讓小和尚開悟。多數人只會注意到老和尚的棒與喝,卻忽略小和尚是用了很多年在修行與思考道理才能到達臨界點,此時老和尚才臨門一腳踢進去。未到臨界點的人,即使老和尚把他打到鼻青臉腫,還是無法突破!

就像釋迦牟尼也是從 29 歲開始苦修 6 年,才覺悟成佛。但是在苦修之前,卻是在城外見識到生老病死的情況,才會想取了解其中的道理 (中文維基百科 釋迦牟尼)  

再次提醒,資訊氾濫的時代,人們求快,沒有耐心,喜歡懶人包 (阿原也是)。但是有些事情,特別是心智的成長,就是需要時間、環境,還有緣份

阿原驚覺自己是被玩弄的棋子,是多年下來的體悟,不是坐在榕樹下三天兩夜就會知道的事情。而且,讀者不需要來批評阿原,每個人的生活經驗與壓力都不同。


本篇的臨門一腳:
一個月前就想寫這一篇,但是缺臨門一腳。之前與朋友以及一位前輩,聊完之後,更加肯定自己的想法,就寫下來!

老實說,阿原寫這類真情流露的文章,經常點閱次數不會超過 200 次。有關食品安全的文章,點閱率就很高。

但我是寫自己,以及有緣份的讀者看。也許不是這幾年目標讀者會看到阿原的文章,但是有緣,就會在相遇。

就像 2007 年底阿原博士班畢業回到台灣,無意在某縣市讀書館翻到高希均的書,原來 20 年前他的書就提到高學歷過多而貶值的問題,原來他早就提出警告 (早知道阿原可能不會讀研究所!)。

另外,柴松林所著的《讀聖賢書所學何事》,1988 出版,阿原是在 1998 大學畢業時讀到這本書,到了 2016 年仔細回想書中的一句話,為何現在讀書如不像過去受人尊重?   也就是約 30 年前,柴教授就提出了!

所以有些事情,不是作者一發表,就可以有大量的讀者,或是讀過的人可以立刻消化理解作者傳達的訊息,阿原習慣升學式的讀書法,反而忽略心智成長需要時間與人生經驗。

就像我們讀著古人的經典一樣,透過時空,進行單向交流!


OK 進入重點


驚醒

1.  大學老師的命運跟以往完全不同

阿原是大學老師,教育部幫我們設定的路線,就是教學、研究、服務,然後退休,安穩享天年。
但是現在大環境已經改變,不要說我們私立學校的老師很快的面臨失業,連台清交這類的大學老師,會不會安穩退休,退休金與 20 年前退休的老師有多大差異? 誰能保證公立大學可以繼續經營數十年沒有倒閉的或是政策性的改組之危機?

不信大家看著,等對教育部許可的學歷與學分的需求下降,就看看還有多少人會像過去一樣,讀大學。我們就用 20- 30 年的時間看看,未來大學老師還能幹到退休?還是還是台清交縮編了?

這不完全是台灣政府的問題,這是全球性的問題 (除了落後國家),但是我看不到台灣政府有大刀闊斧改革的魄力,很簡單,檯面上的主因,是既得利益者的阻撓,檯面下有兩個原因,
a.  國人怕死,對死的意義不清楚,所以認為多留點錢在身邊,有好一點的老年生活,就可以長生不死。  b.  掌權的人沒有意會到這世界變化之快,快到他們過去的學歷、人生經驗等無法去面對。

再者,台灣約在 20 年前 (我不確定詳細的時間) 改變遊戲規則,大學老師突然開始高度重視論文,有適當論文的量或點數,就可以升等,就可以容易拿計劃。

不確定是哪個既得利益掌權者設計這樣的方式,只能說非常沒有遠見,原本制度的設計有其理想面,但是一旦參雜人的私心,想要建立學術上的幫派,就會出差錯。原本學術界要協助台灣產業轉型,但是卻變成幫老師發論文。

這些自私自利的人,沒有以國家生存的高度來設計制度,這是最可惡的地方。近幾年來,教育部與私立大學似乎覺醒了。教育部知道技職體系被連根拔起後對國家的禍害,最近想要種回去;私立大學發現,不能拿發論文來當威脅老師的武器,因為,整體環境生存都有問題,何來升等,而且限年升等條款,在公私立學校,都造成老師不願意多花時間在教學上,因為對老師生存的比重太低。

看到有人覺醒是好事,但是改革正在與國內高教環境轉變在賽跑,跑贏有機會生存,跑輸就關門。

對不起,扯遠了。


2.  沒有祖產的人,幾乎沒有機會翻身

不要說有錢人,阿原連當個中產階級的機會是趨近於零。阿原驚覺被玩弄後,希望從總體經濟的角度來看事情,買了些書,當然不能從經濟學的教科書先讀,因為那些不能改變什麼,只是教另外一群被玩弄的人的書。

其中阿原正在讀導讀版的 21 世紀資本論,是中國經濟學者何帆所寫的書《三小時完全吸收,看懂21世紀資本論》。這不是法國經濟學者 Thomas Piketty 的《21 世紀資本論》,這是相對於 1867 年馬克思發表的《資本論

看了讓阿原心情沉重。完全說中台灣的情況。當資本所得遠大於勞務所得,貧富差距就會擴大。
但是就像台灣網友說的台灣房子自有率還有七成,這代表在這些人死光之前,他們不會在乎年輕人買不起房子。因為多數人想,要改革可以,只能增加我的好處,要削減我的利益,門都沒有。


3.  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這是講給鬼聽的

我很討厭這一句話,當然先決條件是一般人已經努力嘗試過。當總體的經濟面欠佳,制度是劫貧濟富時,個人的努力是非常沒有效用的 (最好的方式是選好投胎的地方),但是就是會有出現這樣洗腦的語言出現。


驚醒不代表立刻有解答

跟幾位朋友聊到,他們也有類似的感覺,也認為自己是被操控的工具。其實不用怪罪資本家。

「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這是阿原小時候升學的主流價值之一,就賺錢來說,這樣的 "典範" 的確讓部份的人有了金錢收入,但是這樣的 "典範" 等阿原去實踐,卻因為大環境已經改變,卻已經不適用,主要原因是環境轉變  (少子化只是私校短期的危機,全球性對傳統高教證書與學分的需求降低,才是要面對的大問題。)。

但是,阿原的個性古怪也是重要的因素,畢竟無法融入台灣現實的社會--檯面下的規則遠遠比檯面上的事情重要,阿原不是不知道,只是做不到。

此外,阿原是在 2016 才體會到通貨膨脹 (inflation) 的可怕,阿原跟父親聊到這些 (通膨等議題),他表示很不屑,你受過大學教育,又拿到博士多久了?現在才關心這些!我 20 幾歲就注意這些了。說起來很丟臉,阿原從國中就聽過通貨膨脹,但是到去年才開始注意。有關通膨相關的心得,將在另一篇文章說明。


總結

這篇文章從 12 月底開始構思,慢慢寫,其實開始寫這篇的時候,心情很沉重與恐慌 (尤其讀到一半的導讀版 21 世紀資本論),但是在 2017-01-07 軟體自由協會  的理監事會議結束後,大家在閒談中,其中阿原分享自己的驚覺,此時教改前輩丁志仁老師建議阿原去讀兩本書,

1.  《物聯網革命》。因為阿原提到比老師被取代更可怕的事情,是大家對學歷與學分的需求大量的消失,所以丁老師建議我去讀這本書,裏面有提到有關未來教育的情況。

上網賣買這本書, 1/12 收到, 1/23 開始讀第一章就愛上這本書,要不是書名取的太離譜,跟物聯網關係不大,這樣的書名可能只是為了促銷,我會更早讀這本。到此時 2/01 (大年初五),讀完四分之三,更看到希望,心情好很多。阿原將會把讀這本書的心得整理後分享。就像前面提的,阿原遇到困境、壓力,找不到答案,此時讀到這本書就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若是人生順利的人讀到相同的書,應該會有不同的感受。

目前的感想,沒有祖產就沒有機會翻身的觀念,是多餘的,未來會進入共享經濟 (阿原認同會進入共享經濟,尤其看到台灣街頭的 YouBike 受歡迎大於反彈的程度,就知道共享經濟在台灣也有機會快速發展)。


2.  《微權力》 丁老師也建議我讀完物聯網革命後可以讀這本。

OK, 先這樣, 2017 年的農曆年,是阿原近年來花在電腦或網路最少的一次,遠因是想要適當與網路隔離,近因是都在看書。  從多年困惑與壓力,驚醒,到看到希望,這個月真是個大轉折!

為了安全,夜間運動者最好使用手電筒


近年來晚間或夜間運動的人越來越多,在運動場或是公園運動者,比較沒有交通上危險性,但是很遺憾,阿原觀察到,多數在馬路上運動,包括慢跑或是騎單車,沒有使用主動發光警示設備 (如手電筒)。雖然多數運動者的衣物有部份會反光,但是,不明顯,是在光源足夠且適當角度照射反射衣物時,才會看到衣物反光部位。

參考阿原之前的文章:
課堂討論:這麼不美觀的反光背心,你會穿嗎?

所以阿原不鼓勵 "只" 使用 被動的反光設備或衣物,建議使用主動發光設備,如手電筒 (請參考下方影片)

現在一隻使用 18650 鋰電池的手電筒,有恆亮及閃光模式的,不用幾百元 (當然亮度高的價格也高)。拿手電筒,不只是讓騎士或駕駛看到你,也方便照亮路上可能有危險的地方。

請記得,國人欠缺的觀念:
1.  低成本就可以降低風險! (我教書6年半,無論是運動或步行在馬路上都會打手電筒,到現在不曾看過其他人會這樣做)
2.  領導人是設法把風險從 1% 降到 0.1% 或更低。 那些對於進行 99 次沒有出事就沾沾自喜 (如雙黃線超車、逆向行駛等、闖紅燈等),絕對是庸才。




為了安全,夜間運動者最好使用手電筒 (the flashlight is essential for the safety of night exercisers)